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他山之石】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音乐教学设计

【他山之石】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音乐教学设计

2015年07月03日 09:00:30 访问量:1590

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音乐教学设计


一、音乐教学设计绪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师教学行为的创新。教师新的教学理念如何成为扎扎实实的教育教学行为,其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又是什么?笔者以为,它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掌握课程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因为一堂成功的课例首先在于它合理、优化、创新的教学设计。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专家的设计,更多的还在于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专家的任务较多的是设计课程,制订课程标准,教师的任务更多的是实践课程理念,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达到课程标准要求。对于音乐教师来说,音乐教学设计如何体现课程性质,符合新课程标准,实现课程的价值和理念,完成课程目标,是当前音乐教学改革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音乐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音乐教学应该重视操作行为的构建和表述。音乐教育的全部工作中,教学操作行为是最基本的部分。而体现音乐操作行为的重要环节当数音乐教学设计。

  何为音乐教学设计?音乐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解决音乐教学问题的过程为框架,使先进的音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实现音乐学科教学的最优化,从而使音乐课堂教学成为优化的整体,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根据当前的课改和标准要求,如果能建立科学的音乐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将有助于改变传统教学设计缺乏系统考虑的弊端,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建立适应学生学习音乐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教学活动,落实音乐教育课程目标。

  根据现代教学设计原理、音乐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对照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考虑教学设计。宏观教学设计,也称系统设计,主要指音乐课程的设计和对整册教材内容的分析、教学任务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定向、教学风格的整体把握、整册教材教学基调的定位等等。当然,我们也可以把整册教材的某一单元作为设计单元,如进行整册教材的民族音乐欣赏教学设计、外国歌曲欣赏教学设计、外国古典名曲欣赏设计等等。这种教学设计的难度较大,整体性强,它不以一册教材的某一节课的某一首乐曲作为设计内容,但可以反映出教师的系统设计水平。微观设计主要由教师的个人风格所决定,一般来说,我们的公开课都属于微观设计。它包括一节课的环节安排,重难点解决方案和教学目标、媒体的设计,包括音乐教学活动的设计,如唱奏、欣赏、游戏活动等设计,也包括教师范唱、伴奏设计等。善于进行微观设计的音乐教师往往具有较扎实的音乐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能够通过独特的教学设计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音乐中,音乐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对学生来说都是一次熏陶和感染,提高和发展,不把眼睛只盯在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上,而关注学生对艺术的体验和感受,把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方面。

  宏观设计和微观设计相辅相成,拥有正确的宏观设计思想可以为微观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不致失去方向,偏离大趋势,反过来,经常进行微观教学设计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操作水平,使宏观教学设计形成较为完整和独特的操作体系。

二、音乐教学设计原则

音乐教学设计从整体来看,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明确,操作性强;过程的设计应新颖独特,能够体现教材的特点和教师的创意;教学手段的设计简洁有效、符合学生情趣;教学方法的设计能体现时代的特征和鲜明的音乐文化特色;教学媒体的设计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总之,音乐教学设计要成为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目标,并通过教学设计落实课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所以,音乐课堂教学当以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笔者以为应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1.系统性原则  它是音乐教学设计体现完整性、合理性的重要原则,包括整个音乐教学的系统性、整册教材的系统性和整节课安排的系统性。

  2.人文性原则  音乐教学设计的人文性是体现音乐教学生命力的关键,对音乐学科的定位强调了音乐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教学设计当把音乐人文放在重要的地位,包括两方面,其一,通过学习音乐文化及与其它传统文化的关系,体味、理解音乐的文化内涵;其二,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体现师生之间的一种教学人文。

  3.情景性原则  对音乐教学而言,应该充分发挥通感的作用,给学生创造一个声像俱全的全新视听环境,使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情景中,对音乐产生美好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

    4.音乐性原则  音乐教学设计当以精选的音乐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强烈感受音乐的美。以音乐为载体,以音乐为导线,点燃学生的音乐情感之火,照亮学生的心灵之路,使音乐成为学生的心声。

    5.情感性原则  丰富的情感体验是音乐审美活动的核心,人的情感是生命的灵魂,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才能赏之生情,报之热情、激情并产生崇高的感情。

  6.创造性原则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能使学生产生创造的欲望。教学设计应该创设让学生能展示自己潜能的机会,指导他们创造的方法,不断给学生新鲜感,给学生以希望,激发学生创造的原始动力,给学生信心和勇气,使他们产生创造的冲动和愿望,产生创造力。

  7.开放性原则   新音乐课堂教学设计应体现开放的课堂、开放的内容、开放的手段、开放的过程、开放的评价。教师以开放的心态投入教学,让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展开学习,体现音乐教学的民主性,使开放的教学环境成为学生自由遨游音乐世界的广阔天地。

三、音乐教学设计策略

   音乐课堂教学设计不能按照音乐的逻辑顺序设计课堂教学,而应按照艺术的要求,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和音乐审美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1.设计课型  根据教学内容可以设计音乐综合课、音乐评论课(音乐家介绍、音乐欣赏、音乐评论)、舞蹈律动课、唱奏课、音乐创作课、艺术综合课、综合活动课等课型。

  2.设计课题  标题的设计要体现新课程思想,体现人与音乐的关系、音乐与大自然、与社会、与儿童生活的关系,要充满童趣,给人以想象。新颖别致的标题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而且,合理的课题还是对整堂课教学目标的定位。

  3.设计目标  按照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的设计体现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确定要适度,体现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水平的提高,体现提高层次的程度,操作性要强,能体现目标的达成度。

   4.设计过程  过程的设计在理想的状态下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独特的魅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笔者经过几年的摸索,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过程:感受愉悦——兴趣引路——融合艺术——想象激情——艺术审美——自我发展——即兴创造——创新创造。从实践来看,这个过程还是可行的,能体现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5.设计学法   学法指导要善于激发学生内心的主动参与,可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提高,如游戏律动法、主题唱奏法、模仿表现法、合成演奏法、综合活动法、音乐会活动法、自主活动法等。在这里,笔者没有就教师的教法提出看法,实际上,教师的教法就体现在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上。

  6.设计环境   环境设计有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主要指教室的布置和音响、音乐教学设备的准备。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软环境的质量,软环境包括教师为学生创设的多媒体教学的环境,还包括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效力发挥等问题。教学可以通过借助多媒体创设虚拟和现实相联系的教学环境,把学生引入充满吸引力的课堂,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和时代背景,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等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借助多媒体创设虚拟和现实相联系的教学环境,可以把学生引入音乐情境展开教学,使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艺术,让学生在平等、自由、和谐的氛围里学有所长。

四、       音乐教学设计

宏观教学设计  笔者以浙江省编第十二册音乐欣赏教学设计为例,简略探讨音乐宏观教学设计的一些粗浅的想法。该册教材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浓郁的中西方音乐文化,以比较的观点、鉴赏的观点欣赏中外世界名曲,而且,这册教材的欣赏曲目以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色为欣赏基调,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审美情感得到陶冶,民族意识得到增强,不仅使学生享受到世界音乐文化的灿烂多姿,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开朗活泼的性格,培养学生对美的渴望和追求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能使学生对人类的文化产生无比崇尚的心情,所以该册音乐欣赏的教学设计应该围

绕学习、感受、欣赏、理解、尊重、热爱东西方音乐文化展开。

  2.微观教学设计  笔者以三次公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通过对教学任务的整体设计,对教学材料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定位、到媒体的设计、过程的选择、教学的创意等等,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达到教学设计的最优化效果。

五、音乐教学设计后记

  在动笔开始撰写这篇文稿时,笔者一直在思考音乐教学设计的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艺术化问题,尤其在新课程标准出台后,这个问题更引起了我的深思。以上的文稿便是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吸收了音乐课程标准的先进理念,在综合自己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提出的一些比较肤浅的想法,其中的许多观点比较幼稚和不成熟,恳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指正。相信,科学合理新颖的教学设计必将对音乐课堂教学观念的更新、行为的改善、评价的到位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来源:新浪博客  责任编辑/王丹丹


 


编辑:尹红胜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他山之石】中学音乐课的设计要点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兰西县教师进修学校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兰西镇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