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研修报告 > 【研修报告】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修报告】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13年12月10日 14:55:17 访问量:372

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反思

兰西五中  郭艳玲

最近学习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我对课标中的“教学建议”研读再三,并结合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更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一个人“停止了创新的思想,便是停止了生命"。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能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因此语文教学活动必须以教材为凭借,但决不能局限于教材,应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体验性能力寓于语文教学中。

 (1)首创性原则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的、新颖的、与众不同的独创性思维,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激励学生发表独特首创的见解,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源泉。

 (2)求异性原则

创造性思维不仅要培养复合性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发     散思维能力。为了达到目标而寻找出新的具有独特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表现为求异性的特点。

 (3)发散性原则

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让学生依据信息,广开思路,充分想象。为达到某一目标寻找出尽可能多的能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做到如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起点。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如果一个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程根本不感兴趣,那又怎能谈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呢?因此,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情,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

1、激发兴趣,保护学生的求知欲。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几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比如讲故事等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那么,如何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呢?一是要善于从学生的诸多不足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每一次小小的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明白学习语文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成功能让学生产生自信,因为自信,求知的欲望才会增强。因此,作为教师应给每一个学生以成功的机会。一方面,要注意每个学生的语文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起来能够摘到“桃子”,避免因超出学生的能力限度,而出现使他们经常受挫的现象。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让他们挖掘自身潜力,享受成功的喜悦,且以其他方面的成功为基地,引导他们向语文方面迁移。二是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考试分数对他们的压力,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学习负担过重,分数压力过大,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这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教师特别是有些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所学词语,布置大量的机械性的作业,把词语抄写十几遍或几十遍。其实这样非但不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强化。相反,还势必会令学生产生不满情绪。因此,我们必须摒弃无效的练习,做到以少胜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要淡化分数意识,不能以分数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此外,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积累、感悟、运用的欲望。

2.创设情景,保持学生的兴趣。

我们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把教育的根本立足点由知识传授转移到开发潜能上来。一个人的个性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营造一种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乃是培养创造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例如在教学《春》这一课中,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上课时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地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老师的提示下,春景仿佛一幅幅地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通过诗句意境的引导,学生们进入了春天的环境中。通过这样的活动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主动质疑是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的关键。

古人曰:“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常常是疑。过了这一番以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著名教育家费科夫也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古今中外许多事例都早已证明,只有善于思考、敢于发问,才会有学业的进步,事业的成功,发明创造的出现。 要激发学生内存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地探求新知,促使其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我认为,就必须突破“教师问,学生答”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变教师“自我设疑”为学生“主动质疑”,从而形成“学生问,师生答”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聪明才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疑”是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课文中不懂的,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以待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解决。引导学生质疑,就是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促使其发问,让他们在“思”和“问”的兴奋状态中进行学习。由于学生对教材有不同的理解,他们提出问题范围较广,内容较杂,往往缺乏典型性。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问有质量的问题,有意识地建立一种“提问”气氛。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能从中发现其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地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揭示规律,为学生质疑问难引路,为学生积极的思维创造了条件,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这样,学生一旦发现了问题,提出了疑问,就会主动地思索、研究,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然,引导学生多疑多问的方式也非常丰富,它涵盖文章中字、词、句、篇的任何一方面,既可以个人提问,也可以小组质疑 ;既可以口头提出,也可以书面报告。总之,让问题走进课堂,强化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大胆发言,抒发心声是培养学生个性思维的重点。

现实生活中,面对同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同样一个道理,对于同一个问题常常有许多种解决办法。更何况有人说过“人的创造力就是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扩散思维,强调思考问题时要有高度的自主性、独我性,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个性特长、个体优势的独立创见,不是人云亦云、步人后尘,而是多元化寻找问题信息并个性化地予以表述。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束缚,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抒发自己的心声。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呵护学生的自由想象,唤醒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探求志向,鼓舞学生大胆发言,激励学生的自尊自信,而思维的自我完善甚至灵感与创新的火花,将在自尊、自信的背后闪现。、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有又一重要手段。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开放的环境,因此我们要变小课堂为大课堂,要让学生在大课堂中充分施展自己的创新才能,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有课内与课外两条渠道。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手脑结合,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个性,促进全面发展,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课外活动呢?一是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如朗读小组、作文小组、书法小组、读书角等,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二是开展多种活动,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故事会、优秀作文展览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在这些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三是有控制地有选择地将千姿百态的社会信息引进校园,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大自然,走向五光十色的社会,让他们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如开展野炊、社会调查等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身从事改造世界的实感,体验和确认自身的创造力。在活动中,学生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从而培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以和谐发展。

总而言之,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的是长期的积累。新课程需要创新型的教师,如果教师不能够常教常新,就不可能培养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很强的学生。因此我们还应该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真正成为适应新课程的新型教师。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严格约束自己,争取在教学中有新的突破。在教学中不断获取知识,既要教好学生,也要在教学中汲取经验。更会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让他们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下学习知识。

校 对/张德胜

编辑:尹红胜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兰西县教师进修学校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兰西镇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