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专题研究】先学后教,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

【专题研究】先学后教,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

2014年05月04日 10:27:29 访问量:630

先学后教,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

——在兰西县小学“打造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教研会上的讲座

八中小学部  杜洪伟


《渡河少年》是小学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写了一位农家少年在开学的第一天,因为无钱乘船而遭到船夫拒载,强烈的自尊心使他在一气之下毅然跳进寒秋的冰水中游渡,而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游着,最终成为一名游泳健将的故事。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注意详略得当,把有趣的地方为重点,写具体。本节课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结合本文的训练重点设计了本节课教学。本节课是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

一、《渡河少年》按照导入明标、个体学习、自学检测、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当堂训练等六个环节进行设计的。在导入明标环节,首先导入新课,运用梁启超的两句名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一句俗语“自古英雄出少年。”引出课题。这三句话都和少年有关,而且都是励志方面的至理名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奋发向上,勇往直前的斗志,同时为上好本节课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的一句“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少年朋友,他是谁呀?”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渡河少年》。出示课题后,教师提出“你想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这两个问题看似平常,但却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最有效的办法。解题环节很重要,好的解题,预示着本节课成功了一半。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好的解题,好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本节课的学习上来。同时这类问题很符合学生和人的阅读心理。我们平时看电影和电视剧、看书读报、首先要看名字,看题目,如果题目很吸引人,我们就有兴趣看,否则就不一定看了。如果内容和题目名副其实,那么看后心理预期得到了满足,否则就有一种作者是故弄玄虚,观者被愚弄的感觉。这就要看本节课的研读课文、阅读理解环节的效果如何了。要想不让学生失望,保持学生深入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出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2.结合文中描写少年渡河的有关语句,学习渡河少年执着向上、永不退缩、勇敢自信的精神。3.通过理解描写人物神态、动作的语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目标就是本节课学生要学会哪些知识,掌握技能,学会什么方法,受到哪些教育。学习目标的制定很难,要有针对性,要起到对本节课的教学提纲挈领的作用。如本节课的第一个目标,能正确、流利、有天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文美。语文教学必须以读为主,学生学好语文是学生自己读出来的,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每篇课文的教学都必须达到朗读的三个标准:正确、流利、有感情。第二目标:结合文中描写少年渡河的有关语句,学习渡河少年执着向上、永不退缩、勇敢自信的精神是对课文理解方面的要求。第三个目标:通过理解描写人物神态、动作的语句,学习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是对学生学习作文方法方面的要求,掌握人物描写方法,为学生作文打基础,做到读写结合。

二、个体学习阶段:本节课的教学和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不同,他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文,并且是带着目标去自学。这样安排是给学生一个自我发挥的空间,利用已有的阅读经验和阅读方法去感知新课文。但这里面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学生按要求去读课文,第二种情况是不读课文,直接到文中去找答案。因此教师要适时掌控,避免第二种情况的发生。为了学生能够在个体学习中有目标,有重点。教师出示了自学提示: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这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文章的脉络。解决文章写什么的问题。2.课文分几部分?每部分都写了什么?是比较难的问题,虽然课标不要求分段,但为了本节课的教学我们做了这方面的要求。就此我对这件事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课标是对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并不是一个死框框,更不能把整体教学工作框死,来缚教者和学者的手脚。应该为学生和教师松绑。3.画出描写少年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是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文后,对关于少年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有一个更加具体的把握,一是通过神态、动作和语言了解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二是初步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学,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去读课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

三、自学检测:自学检测是对个体学习成果的整合。自学检测环节的重点是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落实准确、流利、有感情的三个要求。,学好语文,是靠读出来的,悟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读后有什么收获,是检测学生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答案,而是让学生通过读文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成为我们语文平时教学时教者和学生沟通的桥梁,不要为了追求统一的标准答案而来缚学生的手脚,更不能成为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障碍。这就是习惯的养成。如果学生自主表达的习惯养成了,它就起到了一种信号的作用。一看到这个问题,学生就知道老师让我们自我表达,自我发挥了。第4个问题,通过读课文,你认为渡河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还有什么疑问吗?这是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抓住人物的特点,让学生掌握文章写了一个怎样的人?而下一步的小组合作学习是要解决作者是怎样写这个人的?“还有什么疑问吗?”这一问题非常重要,我们平时不但要经常问,而且要起到应有作用,教师要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快速归纳、提炼,然后和教师提前的预设一起做为小组合作学习的重点。

四、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是学生能够积极讨论,各抒己见。要听到不同的声音,要有争论。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很难的环节,做得不好很容易流于形式,给人一种摆花架子的感觉。学生无所事事,无动于衷。做得好的话,这个环节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期待。就像一个未解之谜摆在那里,人人都想寻找答案,如马航客机,人人都想关注,人人都想表达。成功与否,关键是看教师和学生是否真正地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作者为我们创设的情境中。小组合作学习共创设了3个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文章从哪几个方面突出渡河少年诚实、勇敢、自尊、自信、坚持这些性格特点的?文章的哪部分描写的最详细、最感人?“这个问题前半部分主要在学生把握文章主题的情况下,深入探究作者怎样描写渡河少年,怎样写一个人,读写结合训练的一个重点。也是教给学生写作方法的一个问题。后半部分是落实本单元训练重点详略得当,把有趣的地方作为重点,写具体。第二和第三个问题都和摆渡老人有关,也是课后的重点问题。这两个问题是要让学生学会在矛盾冲突中写人。作者写”少年“的意图是赞颂他的品格。作者不用抽象的鉴定式的概念或条文去直白的赞颂,而是艺术地用具体的事去塑造一个可爱的有美感的少年。作者集中写了少年与老船工的矛盾,由过河而引起,由无钱而拒载,由同情而相邀,由倔强而拒乘,由此天天不乘船。少年就是在矛盾冲突中才尽显美的品格。教师在这个环节既要照顾全体学生,又要经常深入到小组中适当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掌握学习进展和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五、展示交流环节:由小组代表向全班展示本组合作学习的成果,主要内容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一是让学生凭借学会的知识,掌握的技能和喜欢的方式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向同学、老师展示出来。二是课前的预设(学习目标)是为了课堂的生成,教师注意听取学生讨论的结果,并利用课堂生成的问题给予适时的点拨,民主的交流,必要的讲授,以有效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在本环节,重点让学生谈一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突出渡河少年诚实、勇敢、自尊、自信、坚持这些性格特点的?文章的哪部分描写最详细,最感人?学生很容易答出“语言、动作、神态”,但具体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都突出了渡河少年的哪方面特点,学生可能回答不上来,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走进作者为我们创设的情景之中去。这样,作者、少年、读者在思想上产生的共鸣。

六、教师精讲(教师小结)学生展示交流环节过后,教师基本掌握了学生对课文理解情况,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然后教师对学生的疑难进行点拨解答。本文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在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描写中,起因、结果写得比较简略。而事情的经过比较详细,按着渡河这件事的发展进程进行详细的描写和叙述。在叙事过程中加入对少年和摆渡老人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少年的内心世界。少年的内心活动和勇往直前的的精神是通过对他表现的描写展示给读者的,只有读者用心去体会,才能理解作者这样描写的真实意图。这部分教学任务,教师很好讲,但学生很难理解,也很难完成从读到写的任务。这样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因此关老师在讲解过程中提到我们在作文时,也要学习本文的描写方法,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写生动,做到详略得当,要写出自己的感受。其中要写出自己的感受,就是文章只写渡河这件事了,到第二部分就已经写完了,为什么还要写第三部分的原因。

七、当堂训练。当堂训练就是要做到讲练结合,学以致用,当堂完成的是两道填空题。第一题“少年像当头挨了一棒,孤零零地站岸上”。这句话运用了()和()方法,写出了少年一时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是对比喻和夸张方法检测。第二题“孩子,上船,快上船!”上船吧,别冻坏了“钱一分也不要!”这句朴实的话道出了老人的心声,老人()这个少年,同时也()自己的言行,在为自己的行为做(),可是这是一个()的老人。这道题是对学生阅读理解情况的检测,课后作业:1.把自己当做这个渡河少年,给撑船老人写一封信。2.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录下来。每一个题目是落实写作训练的要求,第二个题目是落实积累素材方面的要求。这样设计,目的是要告诉大家,读是为了写,写必须在阅读积累的基础上进行,读和写是相辅相承,不可分割的整体。光读不写是纸上谈兵,光写不读必然出现面对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米之炊的尴尬。

本节课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其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精讲等活动让学生走进文本,随着作者的思路,体会文章给我们创设的特定情境,了解人物的精神世界。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以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育人目的,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让学生受到心灵的洗礼,所有读书都有两方面的诉求,一是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二是学习文章的写法。怎样把读写结合起来,就是语文教学中最难解决的问题,本节课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还有很多缺点和不足,敬请各位同行,各位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校 对/李庆馨



编辑:尹红胜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兰西县教师进修学校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兰西镇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