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验总结 > 【经验总结】构建研培模式 提高研培实效

【经验总结】构建研培模式 提高研培实效

2015年05月08日 14:02:10 访问量:448

构建研培模式  提高研培实效

——黑龙江省基础教育研培工作转型升级大庆现场会经验材料

鹤岗市教师进修学院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实施,学院越来越重视培训与教研、科研等结合的工作模式,构建“研、培、用”一体化管理方式。不但重视培训前的准备、统筹规划及培训中的过程与管理,更重视培训后的实践与应用,使研究、培训、应用一体化,提高研培实效。

下面主要介绍四个方面做法(工作策略):

策略一、 构建研培网络  

第一,立足校本研修,建立四级研培网络

建立市、区(片)、校、教研组(备课组)四级研培网络,制定了各级研培制度,明确各级研培的范围,以改变过去研培工作缺乏计划性、针对性、实效性,规范各级研培工作,扩大研培覆盖面,增强研培的灵活性和个性特色,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研培机制。

第二,发挥学科骨干的作用,成立学科研培中心组

整合全市优质教师资源,成立了市各学科名优教师研修团队(研培中心组)包括专家组、各学科研培中心组、各学科学年(高低段)研培组等。在不同层面上利用这些优秀教师承担学科教研及培训任务。

策略二、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

为深化研培一体的教师培训模式,进一步提升研培质量,以教学中的问题为中心,依托研培网络开展研究。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各级研培组织帮助教师树立问题意识,注意积累和梳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问题的真伪与大小,选择重点问题,根据问题的大小及性质,可利用不同的机构开展研究。比如,个性问题可以由学校的备课组或教研组采用同伴互助方式解决;共性问题可以利用市学科研培组力量解决。针对共性问题,市、区()可以整合培训、教研、科研力量集中“攻关”。培训侧重研究者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的提高,教研侧重实验研究、成果的整理与应用。通过这种“研训一体化”的工作模式,各环节工作密切联系且各有侧重,目标直指实际问题的解决,促进了教师同行的交流,培养了网络研修骨干教师队伍,推动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整合,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教师“为培训而培训”、 “为教研而教研”等将工作功利化的倾向。

如高中教研部构建四级研培网络,创新教研工作模式,充分发挥了市教研员及各校学科带头人、兼职教研员、骨干教师等优秀教师在研培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以评促研,以研导教,以教促学”系列研培活动,有力推进了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

策略三、实施培训反馈制度

分三层次进行,首先是反应层次考核主要是在每次培训时进行的调查问卷和培训日志,收集教师对于培训效果和实用性的反应,及时了解教师学习态度和学习需要,及时调整和改进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使培训过程不断完善,并为下次培训提供借鉴。其次是学习层次考核。主要是通过学员学习期间的考勤、作业、参与实践研讨等综合指标考核学员,了解教师培训的总体反映及对培训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再次是行为层次考查。集中培训结束半年或一年内安排相应学习后的实践应用考核内容,主要是在工作中对培训内容的掌握与运用,既为跟踪考核,通过市、校二级进行跟踪考核,完不成任务为培训不合格,延期考核,如应不能完成任务的不发结业证书。目的一是了解学员培训后在实际工作中行为的变化及产生的业绩状况,二是督促学员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实践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培训实效性。

如中小学网站管理员培训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骨干培训者培训,分别历行半年、一年的时间,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采取了集中培训——实践研修——跟踪调研——展示评比——总结表彰五个环节也改变了以前培训只重视培训中的效果,忽视培训后实践应用及作用的发挥,。使教师学习、实践、应用、提升相结合,注重了培训内容的岗位实践应用与学员素质的真实提升,不断改进培训工作。

策略四、学分管理与实践

为了使研培工作管理规范科学。全市中小学教师培训统一实行继续教育学分制及继续教育证书管理制度。继续教育学分是教师完成继续教育的一种量化反映,学分学时标准中包含了集中培训、网络研修、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实践研修、校本研修等内容,涵盖了教师学习、实践、应用的整个学习过程,体现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指导性代替指令性来组织培训。二是以一种灵活和具有弹性的制度来实施培训管理。三项具体规定,一、规定了学分登记的范围。二、规定了学时、学分的量化标准及计算办法。三、规定了审核具体要求及登记到继续教育证书程序。

做到了五个结合。

一是培训内容上采取教师培训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尽量使培训内容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际,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以典型教学案例为载体,创设真实课堂教学环境,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开展主题鲜明的专题培训,这样才能在实践中应用与提升。

如小学教研部的三位一体教学研究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探索出了区域(校本)教研框架课标、教材、教法三位一体教学研究模式,在一年来的实践研究运作中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效果,有效地推动了鹤岗市小学课堂教学研究进程,促进了鹤岗市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是培训形式上采取面对面学习、虚拟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使教师的学习有了自主性、开放性,满足教师个性需求,实现了教师面授、网上、网下研修和教学实践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激发教师参训动力。如在英特尔项目培训中,采取主讲教师与学员面对面培训和在线指导的方式,帮助学员巧妙地将技术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并辅以大量的互动交流,达成教师在“做中学”并可熟练制作出能够立即付诸实施并满足本地区、本校和国家教育目标及课程标准要求的教案,主讲教师收集班级教案上传到学院网,提供了后期研究案例,培训后实施了跟踪考核,组织学员进行学习、实践体会专题论坛、半年项目实践情况调查表、一年的实践跟踪考核等。各部教研员深入试点校进行实践指导、组织开展研讨课、教师座谈会等活动,促进了培训成果的应用,取得了最佳的培训效果。

三是培训机制上采取培养、培训、研究相结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如在名优教师管理中采取“培、评、用”结合策略,使其在评选的同时就要履行其培养的职责,在享受荣誉的同时,更要完成其任务。取消了终身制,通过采取“培、评、用”结合策略,使我市名优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呈稳步发展态势。

四是在培训模式上采取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为了使培训成果在教学中进一步应用,要求各校把培训的实践研修纳入到学校校本研修工作中。如二十一中学在校本研修中引进“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理念,将英特尔未来教育与校本教研相结合,学校每学期都结合英特尔未来教育开展校内轮听课活动。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更多地着重于事先对教学活动的总体把握,充分地对内容问题、单元问题、基本问题进行准确而又清晰的设计,使其能更得心应手的组织充满活力的课堂。大陆二校在2012-2013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骨干培训者培训中组成了由教学校长、教导主任、教学能手、骨干教师、教学新秀为成员的教育技术讲师团,对全校任课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和分组辅导;通过集中讲座、课余自练、研讨交流、应用展示、竞赛评比等形式,形成了人人学习教育技术,科科需要教育技术,班班运用教育技术的浓郁氛围。十三中学推出了他山攻玉网络听评课活动。第二中学制定了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用图表和数字形式对教师的现状和预期发展目标做了充分描述与分析。在一年的学习与实践期间,主讲教师与学员不断在网上交流,答疑解惑,为培训创设了另一条途径和平台。培训中建立的培训论坛专区,学员建立了博客,记录学习收获,交流学习心得及实践体会。

五是在培训管理上采取教师培训机构与教研、科研和电教等部门相结合。为教师提供多样化优质服务平台,大力推进学院内部教师培训资源整合。市教育局把对《学校教师继续教育评估量化标准》纳入到每年对学校综合办学水平评估标准之一,规范了对学校校本培训的管理。发挥了各个职能的作用。

如初中部降低教研重心,立足校本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降低教研工作重心,深入学校听课指导,积极参加学校校本研讨课,以市级研讨课、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周和学科研培组活动为中心引领教师实施新课程,同时开展《有效教研促进教师有效教学》课题研究。无论是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科研的研修工作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引领各校的校本研修工作的规范化,使学校的校本研修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校本研修工作真正发挥其促进学校、教师、学校发展的作用。

几年来学院始终坚持培训、教研、科研相结合的办院模式和研、训、用一体的工作原则,使研培工作初步实现了“四个完善”。即完善了“研培一体”的教师培训体制;完善了以市级研修团队研修为“推进”引领,以区域研修为“跟进”指导,以校本研修为落脚点,以教研组(备课组)为提高研培针对性与灵活性的“四级”研修网络的运行机制;完善了“名优教师培养的‘培、评、用’结合的一体化动态化管理”培养机制,完善了以“构建有效课堂,提升实践能力”为主线的“课标、教材、教法”三位一体教师岗位培训工作格局。

                                      责任编辑/曹友斌



编辑:路海波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兰西县教师进修学校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兰西镇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