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专题研究】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专题研究】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2014年05月04日 10:09:07 访问量:660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在兰西县小学“打造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教研会上的讲座       

兰西一小  贺彦峰


一、我对数学教学活动的理解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可以进行动态的对话,这种对话的内容包括知识信息和情感、态度、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对话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两个小组辩论的对话环节)教师的一个眼神有时也能表达对学生的关怀。教师和学生就是通过这种对话和交流来实现课堂中师生间的互动。                                                                                                                                                                                                                                                                           
   
那么,如何进行这种互动教学呢?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对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探索、实践与思考的学习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猜想、推理、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各种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的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二、转变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激趣自主,当堂训练”。

1.“激趣自主,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我校积极借鉴先进学校成功办学经验,2013313日,赵股长一行19人一起来到衡水中学,东庐中学,洋思中学,梅岭小学,文津中学等学校考察学习。现代、朴实、先进的教育理念,务实、高效的课堂教学,全面、严格的学校管理,务本求实的师资培训,大胆开拓的创新精神,为我们的教育界创立了典范。特别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先进经验让我们受益匪浅。根据兰西县教育局提出的课改要求,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情趣教育”。我校创建“激趣自主,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构建了适合我校实际的新型教育教学。今天我们学习先进学校,不是简单的模仿,而应该是解读与反思,于学校实际相结合。

2.“激趣自主,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

1)激趣导入新课,引入教学情境。(辅助环节1,约1-2分钟)

2)揭示课堂教学学习目标,明确任务。(辅助环节2,约2分钟)

3)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拓宽认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巡视。(约10分钟)

4)检查自学效果,教师精讲,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更正,指导学生运用。(约10分钟)

5)当堂训练,学用结合,自主学习,巩固提高。(约15分钟)

6)师生评价。小结学习内容,总结自主学习方法。(约1-2分钟)

3.课改取得的成绩:2013年全县小学五年毕业会考,取得镇内公有制学校第一名好成绩。

三、在教学中应力求做到了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

有效教学的第一要义,就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自学是展示之本,展示是课改之魂。”课堂的精彩在于学生,学生的精彩在于自学。教师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方法。比如数学:1.看懂、读懂例题的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图意和学习目标提示的内容;2.根据题意重新用自己的话编写题目,并找出相关的有效信息;3.画图帮助理解例题,列式计算并口述计算过程,找到本题的相关算理。这只是基本模式,每个教师可根据年级、学习内容、学生实际等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让学生清楚学习没有近路可走,只有老老实实去读书;给学生一个信念,对某个事情、事务的认识有自己的想法就好。这就如小孩学走路,开始踉踉跄跄,后来就能独立走。学生一开始只能表达一点自己浅显甚至不着边际的想法,后来说的多了,就各有各的观点。(加孩子)

(2)关注过程,把小组的力量释放出来

除了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也是贯穿我校教学模式的另一条线。没有合作,就没有全班的有效学习。

课堂的成败取决于学生的表现。但如果每个学生的表现都要教师全过程地去激发、推动,那么教师必然“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要借助小组合作的力量。让学生知道,学好知识有3个层次:听明白、想明白、讲明白,讲明白是学好知识的最高层次。错误是镜子也是路标,帮人改错等于帮自己防错,只知道对不知道错是半对,既知道对又知道错才是全对。竞争不在于超越别人,重要的是要超越自己。集体是水,个体是船,水涨船高,在落后的群体中难以出类拔萃。小组合作要注意:不能满足于听,知识不是听会的;在小组合作中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习思维方法。相信,慢慢地,学生学会了真心倾听、真诚沟通,学会了尊重、质疑、包容、欣赏。合作就成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方式。坚持就会达到这样的效果:无须教师,学生们自己就成了课堂的组织者;他们展示,但不是肤浅地各说各话,而是以各自的独特思想去照亮、激发更多的洞见;每个人都在做精神上的漫游,但不是孤独无依,而是在一个共同体中互相启迪,互相提升。这才是真正充满内涵、质朴大气的课堂。(举例,李老师三次小组合作)

李老师:多次运用小组合作,提高小组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李老师在课堂中,多次运用小组合作。第一次是在学生尝试求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有的学生独立尝试,有的学生同桌合作)。第二次是在拼各种长方形来验证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第三次是在解决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这个实际问题时,同桌讨论课本的长和宽有哪几种可能。三次讨论各有各的作用,有的进行合作操作,有的进行方法的讨论。使学生在这些小组合作中提高合作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并在小组合作中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第一次的小组合作,就是在一个人无法解决问题时,自发地产生合作的需求,并在合作中,使原本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人也学会了解决。同时,在合作中,学生意识到,小组合作得好,解决问题的速度就快,小组合作得不好,解决问题的速度就会很慢,这在第二次小组合作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合作得好的同桌,很快就填完了表格,合作得不好的小组,别人都填完了,他们才刚开始。

3)人永远是教育的核心

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再好的教学模式,如果教师不理解其背后的教育理念,在实践过程中也会走样,甚至适得其反。“激趣自主、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高了。首先是对所教学科要有整体观、大局观。其次,要透彻把握每一册、每节课的教学难点、重点。做到教学有“聚焦”,课堂“形散神不散”。

那么,课堂、教学到底以什么为中心?教师眼中到底聚焦什么?

人,活生生的人,每一个鲜活的儿童啊。教师任何时候都要记住,你不是在教书,而是在育人;你不是去管理,而应“放纵”——欣赏学生,信任学生,放手学生,让教育走一条自然生长的路。我们要树立一种新的“教育信仰”: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品德。全面关照学生的成长需求。第一,教师首先面对的是学生,而不是知识。你不是在教学科,而是在教孩子;第二,带给孩子一生最大影响的,不是你教了什么,而是你是怎样一个人以及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第三,孩子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后开的花,与最早开的一样美丽。

要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一切的教学艺术不在于教师的表演,而体现在如何点燃、调动学生上。

没有对儿童的欣赏、信任,没有对人的无限悲悯,就不会有好的教育。

三、本堂课的反思

1.教材分析:“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每一次大纲的修改,这一内容均是修改的重点。经过数次变革,小学数学的几何内容主要侧重于长度、面积和体积等的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在学习和研究这一内容后,让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表述、总结能力;在小组合作,师生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采用让学生人人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进行。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2.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或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积极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围绕引导学生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经历了“实验——猜想——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即先引导学生尝试求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逐步产生形成猜想;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拼各种长方形进行验证,逐步归纳出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和正方形面积公式。最后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测量。这样,渗透“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促进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在这研究与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3.
练习设计涵盖基础练习、应用练习、综合练习和拓展练习。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后,李老师在达标检测中设计了一些练习,先通过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实际生活,又设计了篮球场的练习题,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知识化为能力。让学生对面积有了一个比较的过程,在比较中更深地认识了面积。为防止学生思维定势,妨碍学生思维的发展。李老师还通过设计正方形水池的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已知正方形的周长,如何求它的面积?通过思考,这样一道紧密联系实际生活的问题的解决,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展延伸部分突出学生对解决问题策略的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满足了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课堂教学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每一节课都很难做到“踏雪无痕”,多多少少会留下一些遗憾。例如,优生在课堂上仍是主角,学困生由于动手能力差,思维跟不上,大部分时间只能充当观众与听众,课堂如果让他们充分动手操作与表达,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不知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

总之,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努力做到:问题—让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内容—让学生讲解;新知—让学生发现;结论—让学生归纳;学法—让学生总结。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由于水平所限,我的讲座略显粗糙,敬请各位专家、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校 对/黄晓玲


编辑:尹红胜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兰西县教师进修学校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兰西镇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