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论述 > 【专题论述】走进学生的心灵 呵护学生的成长

【专题论述】走进学生的心灵 呵护学生的成长

2015年04月20日 14:39:53 访问量:486

走进学生的心灵  呵护学生的成长

兰西五中  赵春梅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必须热爱学生,这是教师诸多素质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我认为只有对学生报以真诚热爱之情,用爱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 肯定和关怀,才能收获学生的爱。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我在班级管理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投资,把自己的一腔挚爱之情献给学生,也期盼他们回报我真挚的爱。学生在没入学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体验着深厚的父母之爱,当他们上学进入班级生活后,与老师接触多了,他们则渴望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老师炽热的情感,一但注入到学生的心田,就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学生就会把对父母的爱迁移到老师身上,这种相互爱的力量,是教育成功的基础,也是学生成才的源泉。  

教师的言行是构成对学生影响的最现实的因素之一,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状况及其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人格等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平。   

心灵关怀的无知对学生也是伤害。教师对于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影响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心灵的成长和发育。然而,许多教师至今还未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对学生心灵的关怀一直以来漠然而无知,由此所引起的心灵伤害也就断然不可避免了。曾经有一位探索教师对学生心灵伤害问题的探研者,对学生就教师伤害学生一事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现,年龄越小,年级越低,学生受到的伤害越大。有的学生被老师骂,有的教师甚至随意举手打学生;还有的教师不顾学生的颜面,故意贬损学生的人格,等等。在学生遭受的伤害中,被调查者认为,体罚是表面的,而心罚所受到的伤害则是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曾经有一位这样的学生,他的语文成绩很差,他自己很想学好,但又不知道怎样学,有一天上课时,老师按顺序叫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眼看就要轮到他了,他心里很激动,因为那道题他能做出来,但还是有点紧张,然而,老师却没有叫他,而是叫了他后面的同学。这位学生感到屈辱,后来升高中时,语文才考了48分,使他进不了重点中学。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例子,尤其是在老师讲公开课、观察课、优质课、示范课的课堂上更为多见,客观地讲,老师没叫他回答问题是无意的,老师可能是一时疏忽,但对于这个学生来说却是有意的,他认为是老师看不起她,嫌她太差才不让回答问题。从此例中,教师的无意伤害极大地改变了这个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心理状况。她不仅失去努力学习的动机,而且发展到害怕上语文课。这直接导致了她升学的失败和对未来的焦虑。当然,引发无意伤害的根本原因也应归之于这个学生,归之于她的无中生有和过度自尊。但是,这并非说老师没有任何责任,从心灵关注的角度来看,老师的言行任何时候都应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漫不经心。   

心灵关怀的前提是了解学生的心灵。事实上,许多教师行为偏差,也正是由于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而造成的。我们常说,教学要获得应有的实效或效果,必须依赖于我们对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的遵循。一条是,教育的内容符合社会的要求。这是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来看的,教育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必须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才会有安身立足之本,因此,教育要紧随时代的脉搏,时时关注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另一条就是,教育还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才会成为儿童自身的需要,并为儿童所接受。而这一条主要是从教育与人的关系出发来看的,这就是说,教育还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如果教育脱离了人的身心实际,那么,就很难言人的身心发展了,因此,教育中的有关年龄特征的问题,是不能被忽视的。在这两条规律中,就教师的工作性质而言,主要应该是对第二条规律的把握。原因有两点:第一,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往往是由政府部门的大政方针所决定的,教师并无权利随意更改教材的内容,但怎样把时代精神、教育的方针政策以及教材内容中的规范与要求有效地落实到学生身上,却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离不开教师对学生本身的研究了;第二,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最终目标,还是为了促进人本身的身心素质的发展,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幸福而服务的;同时,社会的要求也只有凝聚为人的个体的一种内在的,永恒不变的身心素质之时,教育的效果才会真正显露出来,我们才可以说教育是成功的,而教育要有效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外在教育影响要凝结为人的内在素质,则又都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现有身心发展水平与特征的了解和遵循,也就是说,以人为本,以人的身心素质为本,这不仅是教育的出发点,而且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对此,任何人都是不能忽略或轻视的,否则,就无真正的教育效果可言!因此,从心灵关注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心灵具有可塑性,同时也是一颗脆弱的心灵,一颗向上的心灵,一颗善于学习的心灵。所以教育的效果,并不在于教育内容本身的正确与否,而主要在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是否贴近和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实际。同时,符合学生身心实际的教育,又首先是建立在对学生龄特征的尊重与了解基础之上的,要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要使教师真正具有一种富有实效的教育行为,教师就必须认真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并以此作为教育的起点。     

纵观上述所言,教师应当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综合知识和娴熟的教育技能,要以关怀、亲切的态度与学生沟通,探究行为的原因,教师应当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既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又是人类社发展与进步的开拓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人和示范者。 

推荐/刘翠霞   责任编辑/方丹

编辑:路海波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兰西县教师进修学校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兰西镇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