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论坛 > 【教师论坛】课堂教学中探究策略的应用

【教师论坛】课堂教学中探究策略的应用

2015年06月01日 14:39:57 访问量:556

课堂教学中探究策略的应用

兰河一中:丛全荣         

 

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时,要发散思维,将探究思路由一个点,扩大到多个点。再将这些思维点有序无序的连接起来,然后形成一个整体的面。再将这个单一的面,扩大到多个相连的面。然后将这些面扩展到一个立体图形。进而最大程度的去展开学生的思路,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那是二零一二年的上学期,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课。课前我就想通过本节教学,除引导学生对写作情节的分析理解外,还要通过主人公的行为动作,来分析一下人物的心理想法。从而再引导学生如何可以将文中的人物心理,联系到自己的心理感受。进而再去对实际生活中的自我与文章中的父子情进行联系,这样在问题的探究中,达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极好地对学生进行了感恩方面的教育。

记得讲到第一个镜头时:“到南京时,有朋友约我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学生通读此段后,我便引导学生探究说:通过此段描写,说明了父亲具有怎样的心理想法?

学生A就争先回答说:“说明父亲担心儿子自己找不到路。”

学生B说:“父亲担心儿子在路上遇到困难。”

学生C说:“说明父亲爱子心切。”

接着我又引导说:结合文中的情景,你可曾想到了哪些事情了呢?说出来给大家分享。

我的话音刚落,学生D急忙抢答说:“生活中,我妈妈对我也常常是这样,我能做的事,她都担心我不能做,总帮我去做。”

学生E说:“可是生活中我们常常不理解父母的那份真挚的关爱,若是我们也都能理解父母对我们的那份深深的爱该多好啊!”

看到学生们探究问题的情绪激昂,我适时问道:还有同学想到更多什么内容吗?学生沉默了片刻。我又引导说:有没有同学想到对父母的爱有所回报呢?学生们齐声回答说:“我们应该回报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

哈哈,我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达到了。在问题探究中,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既掌握了有关的学习内容,又增进了学生对问题的研究态度。在讲到父亲过站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时:“我说到,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在这一段阅读之后,我在想:如果能从儿子的心理感受来感受父爱,那会收到怎样的效果呢?于是我就突发奇想的问道:读过此段你站在儿子的角度上,你想到了哪些问题了?

学生E说:“老师,您说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这样爱护他们的儿女吗?”我说:大多都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嘛?父母给予儿女的爱是天下第一多的呀。E生则说:“我却不是这样认为,现在的父母有多少因为夫妻之间的矛盾,而抛弃子女的呀?我妈妈就跟她的网友走了,不要我和爸爸了。我认为天下最好的是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因为他们永远不会抛弃他们的第三代!”这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议论之后,全班静然。因为他就是单亲儿童,他讲的就是自己的真实感受。待孩子的情绪平静之后,我接着说:是啊,生活中我们得到的爱,不单单是来自父母方面的,更有来自其他亲人的爱,说明给予爱心者的行为是很伟大的。马上我又问他们一个新问题,对我们有过爱的奉献的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们呢?学生齐声回答道:“我们都要予以回报!我们要学会知恩图报!

在课堂教学中,对问题的探究,要做到教与学完全统一,在教者的引导和启发下,达到将学生的思路引导一定的高度,由文章的内容,导到生活的实际。再由实际问题进行探究与思考,在思考中,将学生的思维拓展到一定的范畴,从而在新的阶梯上,再提到新的高度。可以举一反三,可以由此及彼,可以由他到我,也可以有固定的模式,扩展到散发性的空间中去。这个过程要通过引导者的引发下,主体者的学生们来研究讨论而得到结论。在实际讨论中,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得到体现。

还是用事实说起吧。我们在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的时候,我的感触也非常深。原文“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学生对此段已经背诵流畅。故此,我便想就此文章来教育一下学生,因为现在的学生们多数都是家里条件很好,他们流于形式攀比上的浮华,所以不认真学习,他们得不到该得到的知识。与王子笔下的仲永大有相同之处。于是我就绕着问学生:学习此篇文章后,同学们的感触是什么呢?希望同学们能各抒己见,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想法,最好是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下面看谁想得到,看谁说的全面,看谁想的具体又能理论联系实际。但是你们的问题和想法不能重复,有重复的也好,但不能一一表达,这样,你们可以先写出自己要表达的问题题目。

经过我的这一番鼓励,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忽的又高涨起来了!他们纷纷举起了小手,都争先恐后啊!

学生A:“即使先天赋予你的聪明财富多么雄厚,但你后天不努力,也不会成功一切。”

学生B:“做父母的不能只为金钱来教育子女。”

学生C:“现在我们自己也一样,即使家庭条件很好,那都是我们的长辈挣来的,不能供给我们一辈子,我们也应该自己努力学习,拥有自己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真正财产。否则,我们不都成了未来的方仲永吗?

看到学生的思维已经被我调动起来了,我便想趁热打铁了。接着就问道:通过学习此课后,你能想到更多的问题吗?如果想到了,那你可不要舍不得说呀!我们比比看,看谁想到的内容多,全,广,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你们可以沿着生活的各个方面放开去想,由己到彼,由业到行,由家到国。时间有限,看谁能当第一个敢言者? 

我的话音刚落,学生A立刻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我想到了!”你请讲,我支持的鼓励说。“即使是大学生,如果他不能继续学习,整天玩耍,酗酒,赌博,那他的工作也做不好。即使是商人的儿子,如果他不能延续父辈的资金,继续发展经济,他也会成为经济平庸者。老师我说的对吗?”对,说得很好。

学生B又颇不服气地站起来说:“三国时蜀国的后主刘蝉,身为太子,但他不能理朝治政,最后不还是成为了亡国奴吗?如果刘婵能不贪吃好玩儿,深造学习继承父业,那么蜀国也不会落于亡国之难。老师我说的有道理吗?”哈哈!有道理。我对他肯定的回答。

接着同学们的思维都打开了,由农业说道工业,由内地说道国防,有军事说道外来侵略。同学们滔滔不绝,说的都有道理。案例中都说明,虽有先时的优越条件,但后来如果不能继续努力奋斗,那么就什么事业也成功不了。我看学生在道理上基本明白了。于是就愉快地总结一下,并且表扬同学们的思考范围的广泛,深刻。孩子们也非常高兴的迎合着。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教育创新是兴国树人的根本。教学创新是推动时代发展的不竭动力。在课堂教学对问题的探究中,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的能力,是提高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培养中学生在语文方面的探究能力,愈来愈显得重要了。其实在问题的探究中,学生们能从一个指定的问题,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于是可以对所给的信息,加以重新组合,横向拓展思路,纵向深入探索,逆向反复比较,从而找出多个符合条件的多种答案,结论,或假说的思维方法和过程。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策略,具有灵活性,独特性和流畅性的特点。它可以突破习惯思维的限制,使人产生新的构想,提出新的方法,并使人在短暂的时间内产生新的联想。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早日实现的承担者,建设者,愿我们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们,能及时的,准确的,方法灵活的去塑造他们,雕刻他们,已不负祖宗的嘱托,子孙的厚望。也愿我们的事业能在社会百行中,独居基本的地位。愿教育事业能为祖国的未来增添光彩。

推荐人/姜丽雪  责任编辑/孙玉平 

编辑:尹红胜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兰西县教师进修学校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兰西镇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